~V~楚水
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
--庄子《齐物论》
如果假借标题党的模式,将李想《物之声》与《齐物论》联系在一起,也不能算是牵强附会。至少《物之声》尝试表达的则是文字与语言之外的更另一种感受与空间,即庄子之谓:轮扁斫轮。石无言,墨无声,却有某种内在的生命力量。
哈佛大学教授马丁 普可纳先生经应中国中信中版社之邀,考据世界几乎所有文明古国后,所著《文字的力量》,根本上也是试图表达《庄子天道 轮扁斫轮》某种思想境界。新书发布会时曾被我国某一大卡调侃,老楚同志不屑种借助于自己在中国而应用中文的语言优势,夸夸其谈,断然否定哈佛教授马丁 普可纳立论的正确,考证的艰辛与尝试的可贵。曾著文《轮扁斫轮》以戏大卡先生此君之妄然。然而,语言与文字之外,是不是存有轮扁斫轮的某种质在呢?至到今天亲莅李想《物之声》的展览现场,才得到肯定的答案。
展开剩余89%李想者,非理想之理想,乃柔弱纤纤女子也。闻其名如见其人,沉默矜持,印象并不怎么深刻。四天前,恩师鹤菁老师囑我:三里屯,李想《物之声》展览,无论如何,应该亲临现场,值得玩味,绝对不虚此行。
鹤菁先生目光深䆳,点石成铁,让人发自内心尊重。于是乎匆匆回京,又匆匆忙忙现场转了两圈,才找到这家位于三里屯外面没有标识,室内大朴若拙,原汁原味的话梅展厅。策展人是澳洲学艺术史归国的小女孩,素面朝天,朴玉不琢。展览没有开幕式,只有策展人,摄影师及李想本人,静静的静静的静持在那里,完全不像一展览开幕式的现场。 静谧,其实,又何止是静谧呢?寂寞天涯路,无人识芳草,芳草又该有怎么样朴素的心态呢?就这近乎于喃喃低语的灵魂独白之中:
物质并非沉默,它们成为被遗忘、隐秘阈限空间的讲述者。在金属的冷冽与沉重中,存档工业文明的节奏与断裂;在水泥粗粝的肌理里,埋藏地质记忆与人造秩序的裂缝;在树脂流动的光泽内,时间与物质状态的过渡被悄然记录。展览围绕具有冲突与矛盾性的物质材料展开,借由物的非线性叙事,编织数个看似熟悉却又绮异的阈限场景,唤醒废墟之下推涌的力量,及循环往复新生的可能。
“物之声”试图打破感官与理性、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,引导观者回到最原初的体验之中,重新倾听那未被言语占据的空间。
---那未被语言占据的空间是什么呢?是时间与物质状态过渡过程中,建筑是凝固的音乐,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吗?是抑或是地震废墟上的残垣断壁,或海啸后礁石上仍然屹立不倒的灯塔或桅杆......
李想是一位善于选择不同的材料表达自己构思的人。比如这件《撑破废墟 直至抵达星宿》,从画下草图到作品完成,差不多花费了近一个月时间,选择怎样的材质比如是汶川地震后废墟上的残砖碎瓦,还是仍留下钢筋的混凝土等等,都需要反复斟酌。而制作则是时间与物质状态过渡,存栏文明的节奏与断裂,还是埋藏地质记忆与人造秩序的裂缝的过程,某种天人合一的契合,是心灵的凤凰涅槃,更是家园重建中循环往复的心灵呼唤,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或重,直至抵达星宿的某种归宿。
李想这些早期作品体量不大,偶尔放在展柜中央,如果没有释读的话,《暴风雨来的那个下午》《记忆已成神秘棋局》等,不一定立刻唤醒人的艺术神经而被忽略,而放大照片补充了这块未被语言占据空间的朦胧,也就是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首优美朦胧诗,有了爽朗而雅静的精神高度与温度。
或许暝暝之中有某种默契,展览前我对鹤菁老师说,要送李想一幅字,略表敬意。无意中寻出壬寅年二月十二日有点屋漏痕的“道〞: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,李想《物之声》心有灵犀。这种润物细无声,在语音之外的空间《物之声》,默无声息地书写着中华之大道,就像这大道至简的开幕式: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。
附∴:楚水《闲闲间间---李想<物之声>之我见》
这篇关于李想《物之声》展览的评论文章,文白夹杂,情感真挚,立意高远,充满了哲思和艺术感悟。
核心立意与主旨:
1. 连接古今,叩问本质:
文章的核心在于将青年艺术家李想的当代装置艺术展《物之声》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《齐物论》的思想(特别是“轮扁斫轮”的寓言)联系起来。主旨是探讨语言与文字之外的存在、感知与表达的可能性。
2. “物之声”即“轮扁斫轮”之境:作者认为,李想的作品所追求的,正是庄子所说的“轮扁斫轮”的境界——一种超越语言文字、诉诸直觉与体验的、关于事物本质(“道”)的领悟和表达。物质(石、墨、金属、水泥、树脂)本身虽然无言无声,却能通过其形态、质感、组合传递内在的生命力量和深刻的记忆。
3. 对“未被语言占据空间”的探索:
文章反复强调“未被语言占据的空间”。这空间是物质本身诉说的领域,是时间流逝留下的痕迹(地质记忆、工业文明的断裂),是灾难后的残骸(地震废墟、海啸遗迹),也是重建与新生的希望(抵达星宿)。李想的艺术正是试图引导观者进入这个空间,进行最原初的体验。
4. 肯定李想的艺术价值:
作者高度评价李想的艺术实践:
材料的选择与表达:
她善于选择具有冲突性和矛盾性的材料(金属的冷冽沉重、水泥的粗粝、树脂的光泽),赋予它们承载历史、记忆、创伤与希望的能力。
超越语言的叙事: 作品通过“物的非线性叙事”,编织出既熟悉又陌生的阈限场景,唤醒废墟下的力量和新生的可能。
打破感官界限:作品旨在打破感官与理性、主观与客观的界限。
精神高度: 作品体量虽小,但具有“爽朗而雅静的精神高度”,是“一首首优美朦胧诗”。
5. 批判与对比:文章通过对比,隐晦地批评了某些浮夸的学术讨论(如对哈佛教授马丁·普克纳《文字的力量》的某些否定性言论),肯定了李想艺术实践的纯粹性和探索价值,认为其真正触及了“轮扁斫轮”的本质。
结构与写作特色:
1. 标题与开篇: 以“闲闲间间”(出自庄子)点题,开篇即引用《齐物论》,奠定全文的哲学基调。
2. 层层递进,由理入情:
先提出核心观点:李想展览与《齐物论》的联系并非牵强。
引入“轮扁斫轮”概念,并借马丁·普克纳的书引出关于语言文字之外存在的讨论。
转折点: 作者亲临展览现场,才“得到肯定的答案”,将论述从理论引入实践体验。
介绍艺术家李想其人(柔弱沉默)和恩师鹤菁的推荐(增加展览分量)。
重点描绘观展体验:
展厅环境:隐秘、无标识、大朴若拙、原汁原味。
开幕氛围:静谧、近乎喃喃低语的灵魂独白(与喧嚣的常规开幕式形成强烈对比)。
展览主题阐释:引用了深刻的策展文字,点明“物之声”的核心——物质作为讲述者。
深入解读作品:
阐释“未被语言占据的空间”的意象(凝固音乐/流动建筑?废墟?灯塔?)。
以《撑破废墟 直至抵达星宿》为例,分析其创作过程(选材如汶川废墟)和深刻内涵(存续文明节奏与断裂、埋藏地质记忆与人造秩序裂缝、凤凰涅槃、家园重建、生命之重/轻、抵达希望)。强调其是“心灵的呼唤”。
评价作品体量虽小,但结合照片释读,能唤醒艺术神经,达到“朦胧诗”般的精神高度。
结尾升华:
以赠字“道”(屋漏痕效果)作为契机。
再次点题“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”,将李想的艺术实践提升到“润物细无声”的“中华大道”层面。
盛赞展览本身如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,呼应前文描述的朴素环境和静谧氛围,最终归结于“大道至简”。
3. 语言风格:
文白夹杂,典雅含蓄: 使用文言词汇(如“亲莅”、“囑”、“深䆳”、“大朴若拙”、“暝暝之中”、“屋漏痕”)和典故(轮扁斫轮),营造古典韵味。
意象丰富,充满诗意: “废墟”、“星宿”、“暴风雨”、“神秘棋局”、“朦胧诗”、“清水芙蓉”等意象,赋予评论强烈的画面感和诗意。
情感真挚,富有感染力: 作者对展览的赞赏、对艺术的感悟、对朴素精神的推崇,以及对浮夸风气的批评,都流露在字里行间(如“不屑”、“戏”、“发自内心尊重”、“值得玩味”、“爽朗而雅静”、“默无声息地书写”)。
哲理性强: 核心围绕庄子的哲学思想展开讨论。
关键句分析:
“物质并非沉默,它们成为被遗忘、隐秘阈限空间的讲述者。”(引用的策展文) - 点明展览核心命题。
“唤醒废墟之下推涌的力量,及循环往复新生的可能。” (引用的策展文) - 点出作品的精神内核:创伤记忆与生命力的辩证。
“引导观者回到最原初的体验之中,重新倾听那未被言语占据的空间。”(引用的策展文) - 阐明艺术的目的和方法。
“是心灵的凤凰涅槃,更是家园重建中循环往复的心灵呼唤,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或重,直至抵达星宿。” - 对《撑破废墟》作品内涵的深刻解读与升华,融合了个体创伤、集体记忆、生命哲思与终极希望。
“每一件都是一首优美朦胧诗的作品,更有了爽朗而雅静的精神高度。” - 对作品整体美学风格和精神境界的评价。
“李想《物之声》润物细无声,在语音之外的空间,默无声息地书写着中华大道。” - 将李想的艺术实践提升到文化传承与哲学表达的高度,点明其与庄子思想一脉相承的“大道”境界。
“就像这大道至简的开幕式: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。” - 用最贴切的比喻总结展览的整体气质,呼应全文对朴素、静谧、本质力量的推崇。
总结:
这是一篇极具深度和文化底蕴的艺术评论。作者楚水成功地将一场当代装置艺术展置于中国古典哲学(庄子思想)的宏大语境中进行审视,有力地论证了李想的《物之声》展览是对“轮扁斫轮”境界的当代艺术实践。文章深刻阐释了作品如何通过物质材料本身,在语言之外的空间,诉说历史记忆、生命创伤、自然力量以及重建的希望,最终达到一种“大道至简”、“润物细无声”的精神高度。文章结构严谨,层层递进,语言典雅诗意,情感真挚,充满了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洞见和对朴素探索精神的高度赞扬。它不仅是对李想个展的评论,更是一篇探讨艺术本质、感知方式以及文化传承的精彩哲思随笔。
发布于:河南省广盛网配资-配资炒股排名-配资股服务-股票配资网站大全是什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